聚丙烯是合成树脂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品种,约占全世界合成树脂总产量的18%,占世界聚烯烃总产量的38%。世界聚丙烯生产能力已经超过聚氯乙稀,成为第二大合成树脂品种。我国自2000年起聚丙烯的产量就超过了聚乙烯,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合成树脂品种,约占我国合成树脂总产量的30%,占我国聚烯烃总产量超过50%的份额。因此,开发好聚丙烯装置,用好聚丙稀产品对我国合成树脂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随着催化剂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能力的提高,聚丙稀工艺和新建装置向经济型、大型化、产品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对于产品技术方面,各大聚丙烯生产厂商都在努力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性能的新产品,如高流动性和高结晶性的均聚物。对于不同的气相抗冲共聚物的生产工艺,最终产品的橡胶相含量及分布、抗冲击性和刚性的平衡性等会有较大差别。传统的浆液法工艺在聚丙稀生产中,除了一些特殊用途之外已逐渐被淘汰。本体法工艺仍保持优势。气相法工艺则迅速增长,以工艺简单、单线生产能力大、投资少而备受青睐,这是未来聚丙烯工艺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聚丙烯生产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996年至2004年在中国公开的与此有关的专利申请有320篇,其中100篇为国内科研院所及石油化工领域的企业和科研部门申请的专利,320篇来自国外科研单位或企业。
这100篇国内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中,67篇集中在聚丙烯树脂的改性和加工应用领域,正是聚丙稀不断拓宽的加工应用领域,促进了聚丙烯近年的飞速发展;17篇集中在催化剂领域,7篇集中在工艺技术领域,7篇集中在新产品及应用领域,2篇集中在装置及设备领域。我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这些方面研究和改进的欠缺阻碍了我国聚丙稀生产技术及装置国产化的进程。
对国外申请人的220篇专利申请分析也可看出,140篇集中在聚丙烯产品的加工应用领域,与我国专利申请的局势基本相同;46篇集中在新产品及应用领域,21篇在工艺技术领域,17篇在催化剂领域,这证明国外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催化剂领域的科研开发工作做的非常出色。
在国内申请人申请的100篇专利中,中石化及下属的研究院、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数的43%,由此可看出中石化在聚丙烯领域的优势,这与其多年重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分不开;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研究所,占国内申请量的16%;其它专利申请来自地方企业、国内各大学和个人。对220篇国外申请人的专利所属分析可看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申请最多,涉及工艺、催化剂和产品等领域;蒙特尔技术有限公司、巴赛尔技术有限公司和巴斯福股份公司申请数量紧随其后,且这三家公司现已合并为一个公司,在工艺和催化剂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其次是美孚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弗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从1996年至2004年中,欧洲专利数据库公布了593篇有关丙稀聚合的工艺、催化剂以及聚丙烯新产品的开发相关的在国外的专利申请。(本文分析不涉及聚丙烯加工应用方面的专利)
我们将检索到的专利按所属领域可划分为聚丙烯产品领域、工艺技术领域、催化剂领域和设备领域。据统计,涉及聚丙烯产品领域的专利数最多,有258篇,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3%;其次是涉及聚丙烯工艺技术领域的,有253篇,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1%;涉及催化剂领域的专利申请有42篇,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2%;涉及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最少,只有8篇,不到专利申请总量的1%。可以看出,各公司在聚丙烯工艺和产品领域以及催化剂领域研究工作做的相对比较多。
在这593篇专利申请中,ATOFINA&FINA公司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有67篇,主要集中在产品和催化剂领域,催化剂涉及较多的是茂金属催化领域,产品有间规、无规共聚产品和等规聚丙稀产品等;北欧BOREALIS公司申请了60篇专利,大多属于聚丙烯工艺和催化剂领域;CHISSO公司申请了46篇专利,31篇涉及产品、19篇涉及催化剂、16篇涉及工艺;MITSUI公司有35篇专利申请,涉及了Z-N催化剂、聚丙烯和嵌段共聚产品;EXXONMOBIL公司申请了33篇专利,涉及流化催化剂工艺、茂金属催化剂等。
我国在聚丙烯生产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聚丙稀领域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广泛,致使在基础研究阶段就落后于国外大公司及其研究机构。据统计,现代工艺技术的突破有70%来源于基础研究,而新的工艺技术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我国需加大有关聚丙烯的基础研究力度。另外,国内的聚丙烯生产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国外装置时,缺乏创新,很少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适合我国企业生产的专有技术。实际上,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应在已获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新的技术创新点,通过与国外企业达成交叉许可等方式,逐渐扭转其技术上的劣势。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