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在今年6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这个6章41条的《条例》,即日起,我国将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清洗剂、杀虫剂、气雾剂和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
5月24日,在环境保护部召开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暨含氢氯氟烃加速淘汰媒体培训会”上,环境保护部外经办主任温武瑞说,该条例是我国目前参加的所有国际条法中第一个将国际法转为国内法规的。根据条例,将对我国整个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出口建立配额管理制度;同时,对非法生产、使用和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处理的要求。
影 响 淘汰将涉及数十个产业
截至目前,科学家已发现共6类、96种消耗臭氧层物质。其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制冷剂,用于冰箱、空调等;还有发泡剂,用于制作填充椅子、保温墙和包装的泡沫;还有农业生产、烟丝制作过程中用于杀菌的甲基溴农药,而生产塑料、灭火剂、治疗哮喘病的喷雾剂等都需要ODS。
从2010年开始,我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最主要的任务是加速淘汰含氢氯氟烃(即HCFCs)。按照公约规定,发展中国家应于2030年前完成制造业中含氢氯氟烃的淘汰任务。
目前,含氢氯氟烃是剩余数量最大的一组消耗臭氧层物质。含氢氯氟烃曾是氯氟烃(CFC)的过渡替代品,与氯氟烃相比,含氢氯氟烃的分子式中多出了氢原子,使它容易在低层大气中分解,因而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小于前者。但经计算,一吨含氢氯氟烃相当于18000多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副产品一吨相当于11000多吨二氧化碳。如果长期和大量使用,对臭氧层以及全球气候的危害不容忽视。
根据2007年9月达成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含氢氯氟烃加速淘汰调整案,发展中国家到2013年需将其产量冻结在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淘汰产量的10%,2020年削减35%。2025年消减67.5%,2030—2040年保留2.5%,用于维修用途。也就是说,到2030年,除了现在的一些维修设备里可用2.5%来保证设备继续使用外,其他的都淘汰。
该调整案正对全球经济发生影响,据欧盟规定,2010年禁止有含氢氯氟烃的冰箱、空调的进出口,而美国等国家也将出台相似政策。
温武瑞说,含氢氯氟烃被广泛使用于化工生产、空调制冷、维修和塑料、泡沫等行业。据初步调查,我国使用含氢氯氟烃涉及的行业产值达4500亿元,从业工人达100万人。按照公约要求,含氢氯氟烃的淘汰将会对我国产业和环境等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难 点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含氢氯氟烃的淘汰是当前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温武瑞毫不回避地说。
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含氢氯氟烃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温武瑞给出了一组数据。我国淘汰的CFCs是4万吨,到2008年,我国的含氢氯氟烃产量达到了38万吨,约是当时的40倍,占发展中国家的87%;消费量为23万吨,占发展中国家的一半。从2002年以来,我国含氢氯氟烃的生产还是消费量都以20%速度在增长。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还保持3%的增长率。
含氢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涉及到化工、空调等行业。温武瑞说,全国生产含氢氯氟烃的大型化工企业就有40多家。目前我国空调企业有1000多家,涉及商业空调,管道、储藏冷库等9方面的子行业。空调业作为使用含氢氯氟烃的大户,2009年我国空调产量达8000万台,40%出口。
温武瑞认为,我国还应继续使用行业淘汰方式。当前,为落实《条例》我国制定了新的8个行业淘汰计划。
替代技术缺乏相关标准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说,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技术还不够理想,寻找替代技术,还必须考虑有效性,也就是说,原来制冷剂能做到一级能效,替代技术尽管臭氧层友好,但能效不能倒退;还需考虑环境效益,除保护臭氧层外,替代技术不能加剧气候变化。
“替代技术都是不断翻新,比如我国过去空调用的是氯氟烃,现在要变成碳氢了,在相关标准、安全、运输和安装等方面,有很多标准都需充分考虑和加以制定。”温武瑞强调,目前,需要调整和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存在很多障碍,不但要跟国际各国进一步谈判,还要加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能力建设。
建 议 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生产
“《条例》的执行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工作,所以环保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地方环保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贸易和使用,把这个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国务院法制办农林城建资源环境司副司长王宛生说。
“2003年我们在河北查处非法生产甲基溴企业。查处时我们就见着了企业主了,尽管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有执法权,但当时《条例》还没出台,执法上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乘机跑掉了,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当时也不敢追,因为没有法律。”温武瑞说,现在不一样了,如再查到非法企业,就能用《条例》来查处。
此次《条例》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给予经济处罚、治安管理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标志着我国将利用法律手段,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替代技术必须跨越式发展
“任何物质的淘汰,如果没有成熟的替代技术的话,是非常难的。”温武瑞说。
据悉,目前可选择的替代品有两类物质,包括R410A等氢氟烃混合制冷剂,此类技术在全球都已大量商业化,但它们被列入《京都议定书》的受控室温气体清单,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不利影响;第二类物质是天然工质,包括碳氢、二氧化碳和氨等,在部分制冷和发泡产品中有一些应用,但是还没有被广泛的商业化。
“现在发达国家又要考虑制定淘汰氢氟烃的时间表了。”环境保护部外经办项目三处处长周晓芳说,我国工业界现在应考虑的是,能否找到一个捷径来避免这种二次替代。如果我们找到方法,产业代价就比较低。从我国发展来看,需要一个跨越式发展,在技术上更领先的位置。环境保护部在推动含氢氯氟烃淘汰时也极力推动替代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周晓芳说,天然工质具有环境友好的性质,越来越受到工业界的关注,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实用天然工质的目前,针对含氢氯氟烃的限制,我国推出了碳氢、二氧化碳和氨等天然工质含氢氯氟烃替代技术研发。
胡建信也表示赞同,他说,“淘汰也是一个机遇,我国企业也能开发出一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如天然工质是人工合成的,可做制冷剂,我国现用的冰箱制冷剂主要都是碳氢产品,我国企业已经在试图使用碳氢来做空调的制冷剂。天然工质的优点是比较容易获得,但缺点是氨气有味道,甚至有毒;碳氢是易燃易爆;二氧化碳没有毒也不会爆炸,但它是温室气体,有它的限制。替代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天然工质替代技术在使用的安全性上有些问题,但如果有很好的产品设计理念,包括风险的充分评估,是能回避这些风险,能安全的被消费者使用。”周晓芳说。
消费者要积极支持绿色消费
胡建信说,由于制冷剂替代为碳氢,制冷剂成本会增高,在开始阶段,一台空调价格可能会增长,但消费者还应买环保的空调。
据悉,我国冰箱行业在替代改造前,普遍用CFC-11和CFC-12作为发泡剂和制冷剂,在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改造中主要使用了碳氢类对环境非常友好的替代工质,带来了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也对提高冰箱能效发挥了作用。在氯氟烃替代改造前,我国冰箱大多为四、五级能效产品,在替代改造后,基于碳氢制冷剂的冰箱能效普遍提高到一、二级。
周晓芳还建议说,我国空调很多都是高质量产品,但在安装过程,往往使质量很高的产品变成不合格的,那是不正常的安装导致制冷剂泄漏。不好的安装,会让消费者多花钱,制冷设备还不能达到制冷效果。
她提醒每一个消费者,在安装空调时不要挑选在旺季,避免安装不认真。可以在淡季找正规技师安装,减少安装可能发生事故概率;空调维修也应找正规单位,这样就可按照良好操作规则来回收制冷剂,减少制冷剂泄漏,避免自己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造成破坏。
■ 相关链接
臭氧层是指位于距地表25公里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首次在南极上空观测到臭氧层空洞。到1998年底,这一空洞的面积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专家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化学制品引起的恶果。
为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于1987年9月通过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限制使用氯氟烃等化学物质。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第一个具有强制减排国际义务环境公约,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受控的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共有6类96种,并限定了这些物质的冻结年限、消减总量及直至完全淘汰的时间。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