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容器薄膜

“限塑令”正式实施两年

June.2
新华网
  6月1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已正式实施两年。如今,“限塑令”的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明显减弱,在很多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又在大行其道。 
  “用塑料袋还收钱,那谁来啊” 
  记者最近走访广州三元里农贸市场和新港中农贸市场,发现塑料袋仍然被摊主免费提供给顾客,其中不乏超薄塑料袋。特别是其中有一些白色的小塑料袋,厚度明显小于0.025毫米。“这是预包装袋,不用遵照国家标准。”一些小贩辩称。但按照国家部委规定,预包装袋不得具有提携功能,而这些小塑料袋都有拎手。 
  消费者大多将蔬菜、鱼、肉等农产品分装在四五个塑料袋中。极少数消费者携带了布袋子,里面装盛着的农产品也是先用塑料袋包装好的。“摊主给了免费的塑料袋就用呗,很方便。自己带袋子过来也没必要。其他消费者不都是这样吗?”三元里农贸市场里正在购物的廖小姐说。 
  “还敢收钱?大商场才会收吧。用塑料袋还收钱,那谁来啊。”一位水果摊小贩说,“而且塑料袋也便宜,批发的话一元钱85个。”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一个对“限塑”进行政策研究的民间机构)在2009年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限塑令”在全国农贸市场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除了杭州的农贸市场“限塑令”执行率达到69.44%,成都、兰州、哈尔滨等地的执行率都不到三成,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限塑令”只是墙上的标语 
  记者近日在北京宣武区老墙根菜市场看到,来这里买菜的人走出市场时,每人手里都提着几个装着菜的各种颜色的超薄塑料袋。记者发现,顾客在市场里买菜时,每买上一样菜,卖菜的摊主就拿出一个超薄塑料袋把菜装上,一会儿工夫,顾客手里就提了好几个塑料袋。 
  记者在北京的多家农贸市场调查发现,这些市场不仅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甚至各种颜色的、使用废塑料生产的超薄塑料袋被扔得满地都是。市场开办者与商户的变相抵制极大程度地阻碍了“限塑令”在农贸批发市场内的有效执行。 
  市场开办者最害怕丢商户,商户最害怕丢顾客,为了保住商户、招揽顾客,一些市场与商户置“限塑令”于不顾。“限塑令”于是变成了墙上的标语,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每个摊主都有抵触情绪” 
  负责监督“限塑令”施行的工商部门也是一肚子苦水。 
  广州市工商局市场处处长罗远明介绍,“限塑令”生效以来,该部门也为推行“限塑令”采取了多项行动,包括检查市场24236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635份,没收不合格塑料袋62.21万余个,立案92宗(其中有13宗处罚对象为市场开办者),罚没金额4.0497万元等。但罗远明坦言:“目前‘限塑令’的执法太困难了!” 
  据他介绍,在经过几次查处之后,目前销售违规塑料袋的小贩都是直接用车将货运进农贸市场,而不是在固定地点设摊位。摊主们需要塑料袋,就通过电话联系小贩。小贩经常和工商部门打起“游击战”,增加了查处违规塑料袋的难度。 
  “我们对摊主也不能下重手,所有摊主都这么做,怎么处罚?”罗远明说,“但我们又不能不管。” 
  按照规定,农贸市场的管理者也有监督摊主履行“限塑令”的义务。但三元里农贸市场办公室负责人陈树林对记者说:“执行困难很大,每个摊主都有抵触情绪。” 
  据分析,摊主们不愿意执行“限塑令”不乏成本的原因:一个目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袋成本仍然很高:一个小号环保袋要8分钱,中号的要1.8角,大号的要2角。而一个非环保袋只用一分钱。 
  “使用环保袋的人太少了,摊主们还接受不了。”陈树林说。 
  治理白色污染需多管齐下 
  业内专家建议,要对塑料购物袋的质量严格把关;在尽量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的前提下,严格定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种经营机构进行抽查,完善相关奖惩机制,避免“限塑令”沦为一纸空文;鼓励支持一批大中型企业,引导一批小型企业,打击一批不法企业,淘汰一批技术落后企业,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水平。
  治理白色垃圾,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媒体宣传,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环保、科研等相关部门,应研究解决最终废弃的塑料购物袋的回收、分类、处理。国家立法应重点关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