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实新闻

湖北省三季度工业出口情况简析

November.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今年1—9月,湖北省工业累计出口64.6亿美元,同比下降22.3%,其中,9月份出口8.8亿美元,环比增长7.3%。第三季度工业出口24.3亿美元,与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8.5%,虽然同比总趋势仍然下降,但从环比看,工业出口连续四个月稳定在7亿美元以上,且逐月上升递增,显示出湖北省出口处于缓慢回升态势。其主要运行情况是: 
  一、主要出口行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下滑,但降幅收窄,轻纺、鞋类和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较小。1-9月,湖北省工业出口的两大重要产业,仍处于下滑状态,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4.9亿美元,同比下降9.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8亿美元,同比下降15.2%。与二季度相比,下降幅度继续收窄,降幅分别减少2.8和4.8个百分点。 
  工业17类出口产品中,16类产品为负增长(见附表1),其中对工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大宗产品,如钢材、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电器及电子产品的降幅仍在两位数以上,但船舶出口表现突出,增长8.8%。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全省总体降幅,部分轻纺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如纺纱及制品出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鞋类出口0.61亿美元,增长0.3%;塑料制品出口0.5亿美元,增长10%。而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6亿美元,下降9.2%;家具出口0.47亿美元,下降13.9%; 
  二、重点企业出口持续下滑,但部分企业出口上扬,为工业出口起到支撑作用。1-9月,出口前20位企业累计出口25.41亿美元(见附表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严重,其中7家大型企业出口降幅均在20%以上,如冠捷显示科技公司出口3.39亿美元,下降48.7%;武钢集团出口1.47亿美元,下降83.1%;兴发集团出口0.92亿美元,下降25.2%;沙隆达集团出口0.75亿美元,下降40.1%;武汉非凡电源出口0.42亿美元,下降42.2%;湖北楚源集团出口0.39亿美元,下降40.9%。 
  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24.7亿美元,下降28.1%;集体企业出口1.2亿美元,下降40.1%;三资企业出口23.9亿美元,下降18.1%;民营企业出口20亿美元,下降10%。 
  与上季度相比,在出口整体下滑的情况下,一批光电子、船舶、机械设备出口企业持续保持增长,对全省出口下滑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如葛洲坝集团出口5339.6万美元,同比增长153.8%;武昌造船厂出口4467.2万美元,约是去年同期的18倍;安琪孝母出口6250万美元,同比增长48.7%;波导电子出口8777.3万美元,同比增长514.1%。 
  三、传统市场出口持续下滑,新兴市场出口形势喜人。从出口市场分析,1-9月对亚、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依然萎靡不振、持续下滑:亚洲出口32亿美元,同比下降20.8%;欧洲出口16.9亿美元,同比下降28.1%,其中对欧盟出口14.9亿美元,同比下降23.4%;对北美洲出口8.2亿美元,同比下降21.7%,其中对美国出口7.7亿美元,同比下降21.5%。 
  在传统市场中,对日本、法国、新加坡和荷兰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对日本出口4.3亿美元,同比增长9.1%;对新加坡出口1.5美元,同比增长4.2%;对荷兰出口4.5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对法国出口0.86亿美元,增长3.9%。 
  对新兴市场出口发展态势持续良好。对非洲出口5.8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对南非出口9680万美元,同比增长88.1%;对大洋洲出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6%。 
  四、十堰、随州、恩施州和仙桃出口保持增长,其它市州出口呈现不同幅度下降。17个市、州和林区中,四个市州实现出口增长,分别是十堰市出口11744万元,同比增长23.1%;随州市出口3.3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恩施州出口5512万美元,同比增长32%;仙桃市出口1.5亿美元,增长7.4%。十堰市、恩施州和随州市之所以保持出口增长,主要是机电产品出口增幅均在30%以上,有效拉动了出口增长。 
  其余13个市和林区出口下降,9个市降幅超过全省总体水平,降幅前五名是:荆州下降31.5%,天门下降25.2%,武汉下降23.6%,荆门下降23.4%,襄樊下降21.2%。 
  目前,从总趋势分析看,第二季度出口好于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好于第二季度,预计这种向好的发展趋势将延续到第四季度,主要原因,一是全球经济企暖回升,外需市场逐步好转;二是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如提高出口退税率、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出口信用保额等,呈现不同积极效应;三是去年第四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下滑,因此今年第四季度出口降幅将大幅收窄;四是出口企业为适应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市场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正在起到积极作用。 
  下一步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出口企业,各地要采取跟踪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加大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组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交流;三是加强与出口信保公司合作,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打印本文】